11月17日,非夕首批百台自适应机器人在佛山高新区内的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顺利投产下线,意味着自适应机器人正式迈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佛山,正加速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而作为佛山高新区,正在机器人产业的集聚与创新深入探索智能制造领域。
本次投产下线活动围绕“新生拂晓·非夕智造”为主题,主角则是一台名为“Rizon拂晓”的自适应机器人。活动上,非夕科技同时发布了自适应机器人拂晓系列的新成员——拂晓4s(Rizon4s)。
“它能例如打开微波炉取出牛奶后,还能好像人手一样用‘肘部’关门……”非夕科技CE0王世全介绍,首台样机最初诞生于美国实验室的机器人,突破了传统机器人轨迹控制的局限性,在底层传感器伺服系统AI系统等方面实现自主研发,并完成供应链的高度国产化,在2019年11月在佛山建成华南生产基地,仅一年之后顺利实现量产。
据了解,非夕选择与佛山高新区“结缘”源自于力合(佛山)科技园设立的海外联络处,其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实验室,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AI机器人公司如今在硅谷、上海、北京和深圳、佛山等地区设立了办公室。
目前,非夕科技在佛山高新区内的生产基地将作为企业的华南制造中心,首期总面积约为5000平米,总投资超过4000万,并成功申报2019年全市科技创新团队。
企业相关人员介绍,非夕进入佛山高新区不仅看中这里良好的上下游产业链,还看中这里的营商环境,此外,在厂房租金、资金扶持都予以了一定的扶持。今年以来,企业与3C电子、汽车制造等领域的许多企业都形成业务合作,将自适应机器人运用在精密装配、打磨抛光等生产环节。
工业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具体应用,人工智能赋予工业机器人在应用上更多的功能与可能性。事实上,佛山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已经达到110家,去年全市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2628亿元,目标到2025年形成超3000亿元产业集群规模。
近年来,佛山高新区不断探索“硬科技”,通过系列活动推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氢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涌现。例如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博智林、库卡、埃夫特机器人、埃斯顿机器人、华数机器人、哈工大等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相继落户,培育出隆深、嘉腾、利迅达、天太等一批本土机器人企业,建成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佛山市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佛山机器人学院、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多个机器人产业发展重要载体。
佛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潘东生介绍,结合《佛山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高新区将树立未来思维,紧抓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立足高新区本地特色,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生态,其中就包括发展机器人产业。他表示,下一步管委会将和南海园管理局继续做好企业服务,推动更多机器人企业在高新区走上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集聚与发展,佛山高新区内实现智能制造的应用企业也越来越多。可以预见,通过智能控制、高端装备的升级,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将助力佛山传统产业实现跨智能制造升级,为推动佛山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佛山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