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欢迎访问中国电子企业协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 正文

富士康联手拜腾造车 智能汽车成消费电子新战场

2021-01-11

      《科创板日报》(上海,研究员何律衡)讯,近日,有关富士康欲联手拜腾汽车造车引发市场关注。据财联社记者获悉,拜腾汽车已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加速推进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工作。

      根据协议,富士康将提供先进制造技术、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力争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该车型量产。另据媒体此前报道,富士康拟向拜腾汽车投资2亿美元,财联社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富士康有意的确对拜腾汽车投资,双方正就投资洽谈中。

     一直以来,富士康以“苹果iPhone代工商”所为人熟知,此番投资车企可谓既突然又顺理成章,毕竟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均已把智能电动车作为下一个重点布局的C端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已于2020年下半年正式推出MIH电动车平台,截至去年年底已集结亚马逊、微软、联发科、高通、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罗姆、宁德时代等200家全球科技巨鳄,堪称电动车领域最强“朋友圈”。

      另据劲邦资本合伙人王荣进近日对媒体表示,富士康之前就已经有团队切入做智能电动汽车代工业务的相关准备,将来为苹果的汽车代工也不无可能。“而富士康中高层透露的消息来看,苹果未来在造车业务上跟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的合作几乎是大概率。”

      种种迹象表明,智能电动车已逐渐取代智能手机,成为科技巨头角力的主战场。

      手机终端利润见顶汽车成消费电子下一增长支点

      巨头们对造车的虎视眈眈,已不是新闻。在其背后,是手机终端利润逐渐见顶及消费电子从智能手机时代到AIoT时代的必然转型。

       对于前者,苹果公司近年财报数据已提供了佐证。从2019年四季度开始,其严重依赖的iPhone业务就开始出现下降,iPhone当季实现营收333.62亿美元,较2018年同期的367.55亿美元下降9%。而进入2020年后,疫情又加速了苹果传统业务的低迷。

       据王荣进分析,站在苹果的角度来看,消费电子的未来增长趋缓,寻找第二成长曲线已是当务之急。“切入汽车行业,对于苹果而言,它的能力圈和资源是能够转移过去的。而且汽车工业正好处在一个大的变革中,对苹果这样的跨界公司,反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

      开源证券2020年12月5日报告也认为,智能手机作为过去最重要的消费电子终端,进入渗透率饱和的瓶颈期。中信证券12月27日报告进而指出,苹果进军汽车行业,为从智能手机时代到AIoT时代的必然转型,而汽车是AIoT时代价值量最高的移动终端。

      中信建投刘双峰团队1月4日报告同样认为,汽车电子有望成为2021年消费电子板块成长新动能,立讯精密、长盈精密、鹏鼎控股、蓝思科技、欧菲光等众多消费电子公司在连接器、结构件、内饰件、中控屏、车身控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等均有较为深入的布局。

      据其分析,随着汽车产业的“新四化”,汽车业务有望向消费终端的模式发展,发展趋势包括:更快的迭代和开发周期、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更注重软硬件和服务适配。这一发展趋势将为消费电子公司带来更多机会,切入巨大的高增长市场。

       软件已成汽车必争之地消费电子巨头可分一杯羹?

       从“软件定义汽车”的逻辑来看,作为消费电子未来增长的可能的支点,汽车电子目前已具备的动能可能已超过预期。

      平安证券曹群海9月24日报告指出,汽车行业正在从增量市场收费转变为存量市场收费,从过去的赚取一次性出售汽车的利润转变为赚取存量用户服务费,如OTA软件升级等,汽车行业周期波动减弱,背后需要新的公司体系和智能化产品的支撑,即建立乘坐空间智能化,其本质是向软件和内容收费。

      据德勤报告分析,同智能手机等其他硬件制造行业一样,汽车产业也在经历“硬件商品化”的过程。硬件所能实现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薄,而软件、服务在产业链的重要性却愈发凸显,包括自动驾驶全栈道软件企业、高精度地图厂商、AI芯片等半导体硬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一阵热潮。

      据上述报告测算,预计到2030年软件成本占整车BOM(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的比重将从目前不到10%增长到50%。需指出的是,这里的软件除应用程序开发、还包括AI算法、操作系统,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程度高的控制器、芯片等电子硬件。

       不过,对于曾经享受过高利润的消费电子巨头们来说,要进入低利润率、资本密集型的造车行业,并从中分一杯羹,并非易事。

       正如全球电动车领头羊特斯拉当家人马斯克所说,与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车极为复杂,无法找鸿海这样的制造商生产,马斯克自己就花了17年才将特斯拉的盈利转正。路透社此前评论,即一语道破造车领域真正的战场——“生产车间”。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无论是特斯拉,亦或是已在行业中浸淫多年的老牌车企们,以及是产业链下游动力电池等大厂们,均在激进的扩产进程当中,“更高的产量”将是短期甚至中长期内,“造车圈”内不变的主题之一。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消费电子巨头们跨界造车,无论是对行业还是自身来说,都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各家巨鳄是否能以自身现有优势,跻身“造车”梯队前列,也仍待市场检验。





                                                                                                                                                                                                        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