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欢迎访问中国电子企业协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 正文

互联网企业向“链”而生

2021-12-16

       区块链的“互联网阵营”迎来一位重量级玩家。

       近日,哔哩哔哩(B站)启动了“高能链”元宇宙业务站内测试,上线了区块浏览器工具,并表示将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平台上的原创内容UP主构建一个数字原生社区,用“去中心化”的思路进行治理。

       区块链产业链早已盘踞着BATJ等各大互联网厂商,但相比在其他行业的开疆拓土,他们在区块链方面的举动着实低调不少。个中原因在于,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掣肘,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还未能成为大部分互联网应用的“必选项”。尽管如此,布局区块链仍是互联网大厂的“必修课”。从自身业务发迹,转而向全产业链提供基础设施,进而打造自己的区块链生态圈,互联网巨头正在“向链而生”。

      在最擅长的领域铺好路

      区块链作为推动金融领域去中心化交易的底层技术,其价值和潜力迅速得到国内科技投资圈的普遍认可。商业嗅觉最灵敏、产业拓展最灵活的互联网巨头,开始一窝蜂地拥抱区块链。

      过去14年,阿里生态体系内的蚂蚁集团为区块链培育好了土壤。构建线上电商、支付、信贷等场景的信任体系,是蚂蚁集团在区块链领域的初步探索。2015年,蚂蚁集团开始布局,2016年蚂蚁集团第一个真正的区块链应用——“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公益善款追踪项目落地,实现了对每一笔善款的全程信息追踪,为10名听障儿童筹到了19.8万元,将近5万人参加捐款。自此,蚂蚁集团陆续上线了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中国首个基于医疗场景的区块链应用等。

      京东集团与区块链的渊源始于2016年,其中商品防伪追溯是京东首个区块链大规模落地的应用场景。此后,京东仓配一体化的电商模式,使京东与上游供应商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2017年,京东与沃尔玛、IBM共同成立了中国首个“安全食品区块链溯源联盟”,共同建立一套收集食品原产地、安全和食品真实性数据的基于标准的方法,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消费者和零售商提供全供应链实时溯源服务。

      百度也没有放弃这次用区块链改写命运的机会。2018年,百度上线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原创图片服务平台“图腾”,依托区块链版权登记网络,配合时间戳、链戳双重认证系统,为每张原创图片生成版权DNA;此后,百度又将百科的词条修改记录上传到区块链,为在线服务带来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最初,互联网企业发力区块链完全是面向需求的,市场和产业中哪里有需求,就去评估技术在场景中应用的可能性。”欧科云链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宇林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最早开始做区块链的是他们某些业务部门,往往是出于‘攻城略地’的心理。”

      最近B站开始内测元宇宙相关业务的“高能链”就是这个逻辑。B站方面回应媒体记者称,“高能链”是为新应用、文化、游戏以及数字资产构建的数字原生社区。目前“高能链”重点关注内容版权保护,为数字化作品提供所有权认证等服务,未来还会支持社区治理。

      根据最新季度B站财报,2021年第三季度,B站月活用户达2.67亿,用户日均在线时间达88分钟。作为高度依赖用户原创内容创造价值闭环的典型互联网企业之一,在用户创造的内容上直接附加NFT、数字身份等区块链应用,最为直观的收益不仅是为用户带来版权保障,更能解锁新消费场景、鼓励参与社交传播,进而不断激励创作者为平台价值赋能。

     输出有价值的基础设施

      在传统互联网红利即将触及天花板之时,互联网企业部署区块链与部署云、AI一样,是重要的战略先机,意欲获得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重生”。在这方面,海外的科技巨头似乎更重视区块链技术的长期效应,而非短期利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全球区块链产业的发展方向。

      以微软为例,它在2015年已经展现出在云上布局区块链的前瞻性,那一年微软启动了“AzureBaaS”计划,将区块链技术引入Azure,为客户提供BaaS服务,让他们可以迅速创建私有、公有或混合的区块链环境。虽然IBM在个人电脑、软件、云服务等业务上布局频频失利,但布局区块链的步伐却遥遥领先。2015年IBM与其他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创立Hyperledger区块链开源项目,一年内迅速将成熟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应用于金融、医疗、贸易供应链等各个行业。

      对于我国来说,区块链产业发展是国家战略。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区块链被提及12次,特意强调了区块链作为拓展数字化发展空间的重要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将在“十四五”期间得到显著增强。

      作为能为国家信息技术事业贡献血液和活力的互联网厂商,布局区块链的战略意义应大于攻城略地和市场拓展,国家和产业发展需要他们将最初在区块链应用“试水”的经验和能力,转化和输出为一种具有更高易用性和标准化的通用产品,在数字化升级中起到核心支撑作用。

      “目前各家互联网厂商已经开始积极提供快速开发和搭建区块链去中心化底层架构的平台、为更多企业降低部署区块链和运营维护成本,从而促使各类规模企业积极开发、布局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赛迪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刘权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在“福布斯2021全球区块链50强”中,互联网企业已经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蚂蚁集团、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赫然在列。这些互联网平台获选的共同理由之一,就是其价值输出为产业互联网带来了巨量的贡献。

       以蚂蚁集团为例,旗下区块链平台上研发的50多个区块链应用已涉及政务、民生等各行各业。蚂蚁集团在2020年推出OpenChain,中小企业通过该应用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同,从而缩减成本。目前,6000多名用户签订了10万份智能合同,促成交易4亿件。

       蚂蚁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区块链将为数字化升级带来更有想象力的未来,从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走向产业链接的数字化。在这个升级过程中,区块链是关键核心技术。区块链融合技术将是蚂蚁集团在科技业务中的重要方向。”

       在百度,“区块链+”业务已经成为其发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重点,百度将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融合,在30多个应用场景中形成商用化解决方案,百度及其金融科技公司度小满金融推出了20多种区块链解决方案。其中,百度的LibraChain为中国三家互联网法院搭建了基础设施,此类法院主要受理版权问题、电商纠纷。目前,北京互联网法院接受了逾3500万个电子证据。

      刘权告诉记者,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布局逻辑,不仅仅聚焦区块链技术和产品,而是逐步向平台服务升级转变,通过自主研发、开源等布局区块链底层技术,并搭建BaaS平台,逐步打造企业自身的生态圈。最具代表性的有阿里云BaaS平台、百度区块链开放BaaS平台、华为云BCS平台、腾讯区块链TBaaS平台等。

      尚未找到“非他不可”的刚需应用

      得益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如今的区块链已经进入产业化和批量化落地阶段,一大批能够赋能实体经济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和项目应用不断推出,主要聚焦于金融、政务、司法领域,溯源、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也在逐步成熟。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区块链的落地应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不可篡改的数据放到区块链上来背书,这也是最简单的,但发挥的空间有限;第二个阶段是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多方协作;第三个阶段是价值的流通,让商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达成一致的流向。从目前来看,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尚未到来,全产业链正在全力推进这方面的应用探索。

      “区块链的基础设施规模化输出必须落在应用上,而这恰恰是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面临的困境。造成区块链目前难以在更具本来价值领域深入应用的原因,技术不扎实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更为关键的在于,互联网时代‘一家独大’的商业模式跟上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的思维,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需要逐步推进。”魏凯说。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秘书长祝烈煌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区块链的应用范围很广,当前主要用于替换部分产业业务逻辑中的现有技术,构建多方参与的可信任平台,但在效率、成本等方面依然有提升空间,未来将重点探索“非他不可”的业务逻辑与应用场景。

      在业务层面,目前大部分行业的业务系统并不需要实现系统内的全部数据完全共享,因此,数据共享可以按照业务逻辑分层次分局域实施;在技术层面,绝大部分系统也不可能做到在所有节点之间共享全部数据。区块链在现阶段更像是对互联网业务模式的一种补充、丰富和完善。

      虽然谈区块链场景的价值量化还为时过早,企业间的竞争也还远远没有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区块链不具备想象空间。相反,随着数据要素流通需求的不断提升,区块链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下一代互联网的形态很可能是多中心化的,将极度依赖区块链建立一种可信的运行模式,这一方面符合国家赋予区块链的技术价值期许——为实体经济带来正向激励,另一方面区块链会成为挖掘数据价值的良性工具。因此,未来互联网企业间竞合风向可能就此转向,产业链也可能会开辟一种全新的同业业务合作模式。”孙宇林说。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