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
生产线由智能制造中心控制,多块大屏显示实时生产数据、精益数字化系统对标分析每道工序……在我国的制造产线,类似的智能生产场景随处可见。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显著跃升。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两化融合暨数字化转型大会上获悉,2022年,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8.6%,累计培育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超150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达到251,同比增长17%,连续四年增幅超过15%。
会上,行业专家表示,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想向更高水平迈进,要推动制造业以“智”取胜,从企业到集群,再到各大重点行业,都要持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演进升级。
数字化重新定义企业生产关系
智能化产线上的机械臂和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物流小车在厂房内穿梭不停——这一幕来自江苏本川智能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是看得见的变化——企业设备的报废率从0.6%降至不足0.1%,100平方米线路板的交付期也从两周缩短到8天。
在波司登羽绒服工厂,大数据不仅串联起设计研发、采购制造、仓储物流、零售运营、用户服务等关键环节,还实现了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智慧化决策,企业整体协同效率提升超过20%。
“数字化绝不仅仅是一种风口,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制造方式,重新定义企业的生产关系。”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理事长、波司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德康如是说,企业要从战略长远发展的角度重视数字化变革,探索数字化技术如何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企业经营效率,并开拓出新的商业模式。
对此,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首席信息官蒋君仁深有感触:“商用大飞机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典型,模型零件有上百万个,设计系统复杂,研制成本和研制周期不断压缩,所以需要数字化战略来提升研发创新升级。”
据蒋君仁介绍,根据商用大飞机的特点和制造难点,公司制定了清晰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建立了数字研发平台,做好数字化研发设计与仿真;让软硬件资源的上云,建立产业链协同设计的工作空间;建设知识融合创新平台,做好知识的采集、加工、封装以及推送,提升知识运用能力;运用敏捷开发平台,打通业务端到端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业务的融合,实现降本增效。
与会专家指出,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工具来实现业务的数据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但目前行业中数据质量不高、流通不畅、融合应用等问题仍然突出,使企业难以享受数据带来的增产增收红利。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建议,面向产业领域,建立能够实现数据流转通畅化、数据价值最大化的“工业数据共同体”——基于业务强关联的、众多企业参与的、按照一定标准建立共识制度的共建共享技术架构,可先在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推广。
数字经济带动产业集群提速换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据显示,我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六成以上主导方向是数字经济。
江淮腹地的“中国声谷”,依托科大讯飞打造的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群,已经连续5年产值、企业数量增长率均超过30%;西湖之滨的“中国视谷”,大华科技和海康威视领军的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视频监控产品、摄像机等产销跻身全球前两位,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以长飞光纤、华工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武汉“中国光谷”,汇集了全国光电子企业超过1.5万家……近年来,我国的数字产业集群,以场景为导向,以龙头为牵引,推动生态共建,实现融通发展。
更重要的是,数字产业集群通过平台实现网络化协作研发生产,能够摆脱地理空间的约束,提高协同抗风险能力、产品服务能力,从传统产业集群中脱颖而出。
小米生态链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销售预测,有效规避订单波动带来的损失。遍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川渝、湖北等地的100多家生态链企业,通过工业设计平台、物联网云平台、供应链平台、质量控制平台、销售平台向生态链的延伸,在设计、研发、采购、制造、质量、销售等领域协同创新,创造了上百款用户追捧的“爆品”。
一批制造业大省正通过壮大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抢占全国制造“智”高点,他们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各类产业集群跨区域、跨平台协同新机制,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
湖南提出,将推动算法高质量供给,加快世界计算·长沙智谷、浏阳河数谷、中国联通中南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聚焦湖南产业集群,推动建设一批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促进标识解析创新应用和产业的整体发展。江苏正聚焦集成电路、信息显示、通信设备、智能软硬件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数字产业的集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数字化让重点行业焕发生机
工信部已经制定了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一横一纵”规划了5G全连接工厂建设——横向分类,推动电子、装备、钢铁、采矿、电力等10个重点行业和领域率先建设;纵向分级,支持企业建设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等不同等级5G全连接工厂。
目前,“5G+工业互联网”已经向研发、制造等核心环节延伸应用,让行业专用设备“连得上”、让生产流程“看得清”、让安全管理“控得精”。
以采矿行业为例,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全国煤矿产能由4.5亿吨/年提高到12.8亿吨/年,智能化煤矿建设从无到有,截至2022年底,全国建成智能化煤矿572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19处;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工采矿,煤矿现场应用的煤矿机器人已多达30余种。
工信部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达到251,同比增长17%,连续四年保持超过15%的增幅;“5G+工业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5.2亿户,工业云平台普及率达53.2%,基于平台应用实现协同化设计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为10.5%和31%;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智能船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等一大批制造业新产品不断涌现。
不过,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渐进的产业创新工程,从投资、建设、应用到产生效果会有一个周期。同时,在方法体系、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龙建议,一是聚焦行业痛点,加强典型场景建设,研制转型相关标准指南,以示范标杆为引领带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用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来增强解决方案在不同场景的灵活部署和综合集成能力。
二是围绕技术供给,充分发挥我国行业中积累的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引导数字化服务商加强对工业机理、知识模型的沉淀、封装与推广,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供给能力。
三是结合行业特色,加强面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态势监测与关键指标数据监测,突出平台赋能,建设各有特色、相互嵌套、集成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实现制造资源和能力的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