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十多年前,十几位工程师攥着14000元的启动资金,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开始了创业历程。如今,这家名为广州视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源股份”)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液晶电视主控板卡的龙头企业。
全球每三台电视机中就有一台的主板由视源股份设计,每两块教育互动屏中就有一块来自视源股份。如今,视源股份又将目光投向不同领域,孵化出新的知名品牌。
记者在广州市调研时发现,有无数像视源股份一样的中小企业敢于创新、勇立潮头——他们规模不算大,却是细分领域的领头雁;名气不算响,但有“绝活”在手。在某些关键领域,这些“小巨人”更是凭借创新,扛起强链补链的大梁。
6月27日,恰逢联合国第七个中小微企业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广州开幕,吸引了超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专精特新企业1400家,“小巨人”企业超过400家,集中展示行业前沿创新成果。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2022年底,规上工业中小企业营收超80万亿元,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8万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00家;超九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在支撑经济稳步增长、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集群化发展,一家家“小巨人”破茧成蝶
博览会期间,记者来到广州市黄浦区采访调研,从云埔一路到云埔五路,视源股份、艾佛光通、五舟科技、弘亚数控、瑞松科技……一家家“小巨人”企业映入眼帘。不远处的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内,镌刻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字样的巨石巍然耸立,见证着这里中小企业的发展。
云埔街被称为“离‘小巨人’最近的地方”——街道辖区不足50平方公里,却汇聚着广州逾1/4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5家。
作为广州制造业重镇、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的黄埔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不仅是一句振奋人心的话语,更是实实在在的成果——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屡屡在芯片、生物医药、高端仪器等关键核心领域突破,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在某些关键领域,这些“小巨人”更是凭借创新,扛起强链补链的大梁。
“此前,5G高频滤波器市场中只有博通和威讯两家,我们经过10多年的探索,量产的5G滤波芯片产品关键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20%,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空白。”广州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为何如此多的中小企业在这里“破茧成蝶”?据了解,黄浦区按照“初创-高企-瞪羚-独角兽-百亿级高企”梯次培育科技企业成长,还创新实施“双链制”,每条产业链都由“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助力该行业上下游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在“双链制”下,黄浦区的新材料产业孵化平台、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融通平台、汽车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数据服务等平台已带动产业链上超过1000家相关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链主”企业与产业链上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合同交易额达1亿元。不久前,TCL华星广州t9项目在黄埔区正式投产,该项目投产预估将对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达1:4,将大力助推半导体显示行业中小企业集聚。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于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发挥了重要作用。贵阳市白云区航空发动机装备制造业集群,聚集了55家航空装备制造企业,产值超150亿元,拥有“小巨人”企业9家,已成为贵阳乃至贵州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涵盖航空发动机整机、发动机叶片、航空精密件、高端精密金属合金环锻件、螺栓、紧固件等的全产业链。
以贵阳长之琳发动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为例,这家为补链延链强链而引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正与生态圈其他企业合力打造“中航发黎阳发动机生态圈”。贵阳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生态圈总投资额约10亿元,建成达产后年产值约20亿元。
“建设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继‘专精特新’之后的又一新方向、新业态、新模式,与‘专精特新’相得益彰,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博览会上,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谭杰斌表示。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二级巡视员廉莉介绍,为引导各地加快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工信部印发了《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截至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了100个集群,为优质中小企业集聚、产业强链补链、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优质中小企业占集群中小企业数量的24.8%,已成为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集群年产值超过2.5万亿,出口贸易额平均增长率达30%,2019—2022年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9.2%,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首批集群在高性能材料、智能芯片、精密器件、新能源电池、新型显示器件、仪器仪表、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做到了精准“补位”“卡位”。
走向世界,小企业融入全球技术创新链
最近,匈牙利“匈塞铁路”的供应商名单中多了一家中国厂商的身影。凭借着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防雷系统和地铁计轴系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安达”)在与众多老牌欧洲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斩获了订单。据了解,该公司的计轴系统已经在中国50多个城市、200多条地铁线路上使用,市场占有率已达到60%。
“此前我国的轨道交通技术大多是从欧洲引入的。因此,欧洲对自己的技术颇为自信,一般不会选择非欧洲的企业。但近几年,我们把德国的基础机械制造优势和中国发达的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优势结合,突破性将古老的‘提芬巴赫计轴系统’升级到数字化技术控制,远超国外竞争对手。”科安达创始人、总裁张帆在博览会上表示。
现在中国的铁路技术和产品先进性已达到全球领先。如果说中国以前“走出去”大多是依靠“价格低”,如今则是因为技术高、质量好。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有超九成的“小巨人”企业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不仅在支撑经济稳步增长、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能有效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提升企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光伏是一个季节性非常强的行业,如果紧盯中国市场的话,气候和季节的影响会对生产有很大波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海金友金弘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光伏电缆市场有着23%市占率,董事长潘静告诉记者,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打造了自己的全球化生产和营销。“中国的冬季,正是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的春季或夏季,非常适合施工。所以当我们实现了全球化的供应链及销售策略之后,进一步平缓了季节波动,为公司营收带来了进一步的提升。”
目前,随着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仍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会长邵宁表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大多数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或服务,一般缺乏独立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往往追随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国外设立配套的生产和服务机构,这些区域呈聚集发展的形态。因此,加强国际产业合作、推进产业上下游的对接、建立海外产业园区,对于提升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邵宁主张,中小企业交流合作的各参与方应将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作为关键,各国要帮助自己的中小企业更好融入全球技术创新链,反对滥用国家安全、违反国际经贸规则等理由打压企业。还要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和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随着创新型企业的大量涌现和全球技术创新网络的快速扩展,各国中小企业间的技术研发合作、专利成果交易、产业转化协同更加密切。
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攀向价值链中高端
2020年初,国际铜价在3—4天时间迅速下跌50%。潘静意识到,产能灵活度高才能有效应对行业周期波动。
最近几年,数字化改造成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答题。潘静的公司也逐步实现了ERP+MES的数字化管理工具改造。
“改造的过程中,我们走了不少弯路,我们最初想一步到位,将整个供应链数字化系统一起设计出来,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这样做企业会有很大负担。”潘静说。
因此公司开始分步实施,先实现现场MES生产管理监控以及质量追溯监控,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再在这个基础上将ERP系统装上去。如今,一套设备的产能相当于过去16-20套,用工人数从白班22人下降到3人,材料周转时间从原来8天缩短到2天。
在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邦通”)创始人兼董事长陶洋看来,现在制造企业只生产出售产品已经不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制造企业开始聚焦于如何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输出垂直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这也是中小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重要途径。
以电梯行业为例,目前市场存量高达一千万台在用电梯,行业巨头通常依靠服务获取高收入,收入约一半来自销售新电梯,另一半来自输出电梯相关的智能服务。陶洋依据行业和企业自身特征,打造了软硬件一体化的LiftOS电梯行业数字化连接器,基于不同的场景和角色,构建电梯行业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电梯—维保公司—物业公司—乘客 —保险服务—政府”的全数字化连接,这也让鲁邦通的相关产品成功打通全球100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与海内外众多龙头制造业企业建立了合作。
中小企业不应盲目追求智能化,而是要基于自己对于市场需求以及自身供应链的准确评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道路。广州盖特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征兵认为,小微企业可以从很小的数字化应用入手,大中型企业应从供应链入手,解决上下游协同问题。
身为已经服务了8万多家中小企业的ICT厂商,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CEO贺东东认为,关键是要把中小企业数字化的门槛降下来。这家公司正在将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沉淀下来的有价值应用,以SaaS的方式推广到中小企业,同时不断降低开发的门槛,让更多中小型制造企业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