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欢迎访问中国电子企业协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 正文

从OPPO芯碎聊中国芯片的往事与未来

2023-07-24

6月1日晚,由联办传媒旗下媒体巨浪视线,《不会就问》栏目主理人张不会主理,鲸芯投资合伙人孟伟、《中国芯片往事》作者杨健楷共同参与的主题为“从OPPO芯碎聊中国芯片的往事与未来”直播顺利举行。 


中国出台镓、锗出口限制令反制美日欧芯片设备“卡脖子”策略,全球芯片态势紧张程度提升。 


一方面,我国芯片生产尚面临关键原材料以及设备“卡脖子”的限制,国产化进程速度以及设备质量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在国际地缘政治形式复杂程度提升的背景下,芯片供应链存在受限甚至断裂的可能性,供应链自主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随着AI等产业不断升级,芯片性能以及产能越来越成为决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全局发展的重要节点,芯片生产自主化是关系我国技术乃至经济发展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议题。 


本次直播讨论了四项主要内容:(一)从oppo造芯引入,分析其原因;(二)讨论资本与芯片产业发展的关系;(三)对我国芯片国产化进程发展历程及未来进行分析;(四)生成式AI等新兴技术对芯片产业的影响。


关于OPPO造芯 

张不会:5月12日,OPPO决定终止自研芯片,哲库耗时四年,员工3000多人,耗资几百亿元,顷刻间化为泡影。哲库CEO刘君在解散会上解释,因为全球经济和手机行业不乐观,公司营收未达预期,无法承担芯片巨大投资。哲库未成功的原因是?


孟伟:主要是商业决策方面。 

OPPO继承了步步高一系的务实风格,理想主义色彩相对贫乏,芯片投资大、用人多、风险高,而且相对长期。目前世界上手机基带芯片市场基本被高通、MTK以及展锐占据,这三家是在激烈竞争中留存下的,实力强劲。


国内如华为海思芯片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K3V2产品饱受批评,海思顶着压力、积累经验,才使得产品逐渐完善,诞生了后来的高性能芯片麒麟990。华为海思在基带芯片方面投入巨大,华为海思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做了巨大的投入,不断地锤炼团队以及技术,才走到麒麟990的巅峰时刻。 


基带芯片设计难度很高,短时间收效甚微。基于非常务实的态度,OPPO壮士断腕砍掉了造芯业务。


杨健楷:OPPO的前身是段永平所创建的步步高集团下面VCD产品线的一个厂,叫做视听电子厂,一般简称为AV厂。OPPO的渊源就是1995年成立的步步高集团1997年一分为三的视听电子厂。

步步高系去做决策的背后,绝对是有很大的组织惯性的。什么叫组织惯性?就是说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渗透进血液里面的东西。


1995年步步高集团成立的时候,最上面是开发部和工程部,虽然在最上面,但是人数是最少的。步步高集团本部的人,不管是OPPO的前身,还是vivo的前身,从90年代开始一直到智能机时代开始之前,也就是2012年、2013年,开发部、工程部,就是步步高系搞技术的人,巅峰时期从来不会超过3000人,但是华为早在90年代初开始,技术研发人员就有几千人。


步步高系和华为系两者的组织基因和形态非常不同。


另外,步步高系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在13年之前,都是非常明显的“前店后厂”型的组织。也就是,公司前面是散落在中国各地高达成千上万个的终端门店,是它的销售端,2013年左右有数以万计的导购人员。后厂是坐落在东莞、重庆和全国各地的几座大型工厂,工人数量高达几万人。


由于步步高从1995年一直到2013年,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面,一直是前店后厂型的组织,那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步步高系的技术研发组织的发育时间,其实是很短的。从2013年开始,一直到2023年,总计也就十年时间,OPPO和vivo才发展到可能说上万的研发人员。再对比一下,华为20年前研发人员破万,对比非常鲜明。


因为大型研发组织的发育时间不够长,可能只有华为的1/3,OPPO是十年,华为是30年。那么就导致当OPPO旗下哲库,作为一个芯片设计的子公司去做芯片这项高难度业务时,母公司研发组织管理经验不足,所以相互沟通之间存在矛盾。


哲库的解散是突然的,而且不容许哲库和OPPO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参与哲库解散决策的人可能不超过五个,而且里面绝对没有哲库。哲库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空间。 


张不会:哲库的失败对芯片产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孟伟:影响可以分为资本、人员、产业三个层次。 

首先,资本层面,由于哲库是由OPPO100%出资的子公司,所以实质上哲库解散只有OPPO承担损失,对其他投资者没有影响,因此资本方面影响不大;人员方面存在影响,因为哲库员工几千人,解散之后人才的流动值得关注;产业方面影响不大,因为哲库离成熟的半导体企业尚有距离,因此对半导体行业影响相对有限。


总体而言,OPPO哲库发展有些冒进,高薪挖人、期望过高,芯片需要长期培育,但是哲库希望中短期出效果,肯定不太现实。


张不会:OPPO砍掉哲库是否会使得依靠外部融资造芯的企业失去信心?

孟伟:会有一批企业倒闭,2024年可能会是倒闭高峰。任何行业都有优胜劣汰,2021-2022年我国芯片投资过热,再过一两年,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是行业正常现象。


张不会:联想如果坚持技工贸路线,我国芯片行业是否会有更好的表现?

杨健楷:首先,华为的成功不代表其他企业模仿也可以成功,存在幸存者偏差;其次,联想当时如果不全力发展PC整机业务,发展芯片,那么芯片业务和PC整机业务很难协调。很多时候不应该假设如果走另一条路线会怎样,而需要考虑事件亲历者面临的商业环境。


资本与芯片周期

张不会:资本与芯片周期的联系是怎样的?结合具体事例谈下?

杨健楷:顺周期锦上添花,逆周期雪上加霜。 


80年代国家出资一个多亿建立华晶,迅速实现芯片工业化大生产的目标,同时向周围工厂传播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资本在平顺的时候可以促使产业发展上扬。 


但是进入90年代,全球芯片市场面临两个问题:一,芯片生产是一体化还是专业化;二,生产何种应用芯片,此时资本不能在面临重大决策时下决定,由于决策较晚,我国在芯片发展历程中失去先机。


因此,芯片可以帮助产业在平顺过程上行,但是真正决定性的,还是下行过程中的决策。包括三星乃至整个韩国其实很多时候都是靠逆周期投资攫取胜利果实。


孟伟:资本不同阶段发挥作用不同,但是在2015-2022年这七八年间,起到的积极作用超过消极作用。 


2015年国家成立大基金,最后撬动了五倍的民间资本,拉动了半导体行业的投资热潮,使从业者开始获利,尽管融资过程难以避免存在负面影响,但是整体作用是积极的。


国产替代

张不会: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的逻辑是什么,目前进行到哪个阶段了?


孟伟:我国从衣服到手机再到芯片,工业的发展很多都是进口替代的演变。目前芯片产业正在经历第三次产业转移。第一次从诞生地美国转移到日本、欧洲;90年代从日本和欧洲转移到了韩国、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三星和台积电的崛起就是第二次半导体产业转移中标志性的事件;过去的十年,半导体从这些国家转移到中国大陆。


国产替代需要人才、设施、政策方面的基础,目前我国承接条件足够,进口替代可能需要10-15年的时间完成。从自给率来看,芯片设计领域大概25%-30%,制造领域里封装最高大概也是25%-30%。装备材料不足5%,目前差距明显,依然需要时间追赶。


张不会:卡脖子的高端环节,巨头垄断应该怎样突破?

孟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放创新。 


从海思的第一颗数字芯片诞生,到其芯片出货破百万片,一共耗时六年,零几年投入了6亿元,团队换了三波,始终不放弃。而且华为海思一直非常开放,虽然始终坚持中国技术团队占核心,但是也会在欧洲等地建立研发中心。

下一个增长点

张不会:未来汽车芯片能否取代手机芯片,成为下一个增长点?汽车芯片更新周期较长,将会给产业格局带来哪些不同?


孟伟:手机的市场量级有十亿多,目前汽车市场是千万级,当然单车半导体价值是手机的十倍。这样算下来,虽然汽车目前增长较快,但是取代手机成为新的增长点,达到上亿的量级,依然需要大概5-10年。


张不会:ChatGPT等生成式AI给芯片产业带来怎样的变革?


杨健楷:数字芯片公司软件、硬件开发人员比例大概是3:1,如果能把生成式AI部署到设计工具上,可以大幅提升代码效率,节约芯片设计时间;光刻环节也有望改善,英伟达引入AI后光刻效率大幅提升。但是AI部署需要保证安全性,所以目前来看AI成熟地被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张不会:苹果MR等VR/AR消费电子的变革,可能会给半导体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孟伟:目前不太看好。从销售数据来看,VR销量稳定在每年一千多万台,量比较小也没有明显增长;从应用场景来看,VR不适用于家庭场景,更适合作为游戏平台,但是前景有限;从隐私保护角度,AR代表性形态是眼镜,如果眼镜能够显示私人信息,会造成隐私的泄露。


当然,期待苹果创造奇迹。

张不会:分享一下对我国未来芯片产业的展望?


孟伟:20年内,我国成为全球芯片强国,国力大幅提升。


杨健楷:如果我国目前有领军人物,20年大概可以做到和其他国家齐平,30年,也就是2050年左右,可以实现全面领先。



来源:芯流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