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
6月6日,2024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5G发展已过半程,当前,轻量化、智能化正成为5G发展的新趋势,人工智能技术“下沉”到终端日渐普及。他指出:“大模型的‘下沉’,同时也将赋能5G新质化发展,5G用户体验滞后的困境将迎来‘破局’。”
5G发展已过半程
自5G首次发牌起,我国5G商用至今已满5年。5年间,我国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方面成果斐然,领跑全球。邬贺铨指出,截至2024年4月,中国5G基站数占世界5G基站总数的60%,占所有移动基站总数的31.7%;用户数方面,中国5G用户数占全网用户数的50.5%,在全球范围内,超半数的5G用户是中国用户;渗透率方面,我国5G渗透率超50%,5G在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占比年增19%……
5G网络的普及,意味着5G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断加强。对此,邬贺铨列举出了一系列数据:中国5G商用后,带动运营商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值增速由负转正,在3年内实现了ARPU值从-10%到5%的“蜕变”;工信部数据显示,五年来,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5.6万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14万亿元。
面对着5G上半场辉煌的“成绩单”,展望下半场,邬贺铨表示,要持续释放5G潜力,“创新”仍是产学研各界面对的共同命题。他指出:“当前,5G的发展与应用正呈现出宽带化、主动适配、轻量化、智能化等特点,5G创新仍在路上。”
其中,邬贺铨重点强调了5G在智能化方向上的成果与前景。他指出,5G终端与AI技术的融合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5G系统已经发展出智能运维、数字孪生等多项应用,5G空口(空中接口)也在网络规划、仿真验证等领域得到深度应用。同时,5G终端AI化也成为了5G与AI融合创新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成果,无论是手机、个人电脑、虚拟现实设备还是工业模组,都在朝着“嵌入大模型”的思路升级迭代。
AI大模型“沉入”手机
大模型“沉入”手机已是大势所趋。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AI手机的现在和未来》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AI手机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6%,到2028年将激增至54%;另有权威调研机构预测,到2026年,中国市场中近50%的终端设备的处理器将带有AI引擎技术。
对此,邬贺铨抱有积极的态度:“经过压缩和算力提升,大模型可将推理应用转到边缘/端侧,相比公有云具有低成本、低时延、高隐私、个性化等优势。”记者了解到,当前手机已能支持130亿参数推理。在此基础上,邬贺铨预测,智能手机的模型处理能力将在今年内达到千亿参数级。
对于“5G”与“AI”组合的发展前景,邬贺铨充分看好。他表示,“5G+AI”将从多方面带来利好。
一方面,5G+AI手机能够激活用户音视频内容创作能力。邬贺铨表示,通过在手机上打造AI Agent入口,大模型能为手机用户提供音控AI搜索、AI作图、文档摘要等功能,在显著释放用户生成内容(UGC)创意、增强用户体验的同时,显著降低用户生成拓展现实(XR)、3D等智能音视频内容的门槛,对于激活UGC生态有重大利好。此外,邬贺铨还提到,大模型“下沉”到手机中,或能激活万亿元规模的手机产业:“统计显示,当前世界更换手机的平均周期是三年半,较前几代网络时有显著延长。大模型在驱动用户生产力的同时,也将不断对手机软硬件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催生手机‘换代潮’,引领手机产业新发展。”
此外,5G+AI能够推动可穿戴设备向空间计算发展。邬贺铨指出,除智能手机外,大模型同样为AR眼镜、MR头显等可穿戴设备带来了新机会。空间计算能力能够基于所见的真实影像计算出相关定量描述及虚拟场景,实现更加自然的虚实融合。
同时,邬贺铨也坦言,当前大模型“下沉”到手机仍然面临挑战,其中,芯片性能限制是最大难点之一。对此,他表示,将部分能力转移至边缘计算上,从而降低对手机处理器芯片的要求,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当前,边缘计算已经能够支持140亿参数的推理。基于此,以‘边缘云’形式运作的AI MEC(移动边缘计算)能够有效降低芯片负担,成为家庭计算网关和个人智能助理。”
赋能5G新质化发展
邬贺铨认为,大模型“下沉”到手机,同时也是对5G新发展、新方向的赋能。
行业调研机构指出,嵌入大模型的智能终端将在动漫与视频创意、游戏和虚拟世界、语音合成与转换、视觉和图像处理、聊天机器人、个性化推荐、医疗辅助、自动化内容生成、人脸识别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智联未来将开拓无限想象空间。邬贺铨提出,这些新质化功能的应用,将有利于破解5G用户体验滞后的困境。
“如果能真正将大模型‘嵌入’到手机中,就能实现以语音交互和智能涌现升华人机接口,将空间计算能力引入手机,支持离线状态的UGC和连线状态更强的云化服务,真正开启继功能手机、智能手机之后的AI手机时代。”邬贺铨表示。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