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
参考消息网9月12日报道 俄罗斯《消息报》网站9月10日刊登题为《美国梦:美国工业霸权复兴化为泡影》的文章,作者是德米特里·米古诺夫,内容摘编如下:
美国的再工业化尝试始于本世纪20年代,这项要求政府以各种预算项目形式投入数千亿美元的工作进展并不顺利。生产活力依旧低迷,本应在此进程中充当旗舰的巨型公司实际上已在财务和生产方面陷入困境。
工业占比太低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总产值最大的国家。工业生产是当时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超过25%。但全球化、军费开支的减少以及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导致这一占比降到目前的10%至12%左右。这个指标非常低:作为对比,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国民经济中的工业生产占比均为27%左右,中国约为30%。
虽然美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这种下降视为自然进程,但没有人喜欢这一结果。首先,巨大的支付赤字无法靠服务业来完全填补,这给所有美国人背上了沉重包袱;其次,再工业化话题在美国民间非常火热。一项最新调查显示,83%的美国人希望本国拥有更强大的工业部门。
与此同时,推动制造业回归的关键因素不是国家安全或就业机会,而是人们已意识到,对于一个不断增长且能完善并适应创新的经济体而言,强大的工业部门十分重要。
当然,过去10年来的历任美国总统和所有总统候选人都试图平息这股浪潮。例如,唐纳德·特朗普希望通过对商品加征关税和废除贸易协定的手段将生产带回美国。
令人意外的是,乔·拜登不仅延续了前任的这一政策,还加大了力度。拜登政府在新冠疫情后通过了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支持和发展本国工业的《重建更好未来计划》。一年后,他又签署了要求为本国半导体工业注资数百亿美元的《芯片与科学法》。鉴于人工智能可能拥有巨大潜力,这个极其复杂且尖端的产业现在被认为对美国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控制全球逾60%的微芯片生产,现在这一份额已降至10%。
失去“硅心地带”
从美国最大半导体企业英特尔公司的业绩看,该国尚未获得成功。英特尔公司可根据《芯片与科学法》从国家获得近200亿美元资金(85亿美元无偿资助和110亿美元贷款)。但该公司的实际销售额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上季度净亏损16亿美元。
收入下滑和陷入亏损并非英特尔近期实施扩张的良好基础。由于招工不力,英特尔的亚利桑那州工厂建设项目很快出了问题,而建设工期的推迟导致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与此同时,英特尔也在收缩海外产能建设。例如,它在以色列放弃了一个价值250亿美元的工厂建设项目,它在德国投入最先进技术打造的另一个项目也前景渺茫。此外,该公司在俄亥俄州建造“硅心地带”工厂的大型项目也可能被暂停或推迟。
英特尔最近在美国裁减了1.5万个工作岗位。不断传出的坏消息导致该公司股票大幅下跌。其股价在8月初的一个交易日曾下跌26%。股价下跌也对该公司融资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丑闻接连不断
硬币的另一面是美国传统工业部门的状况。福特、通用电气、通用汽车这些美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昔日旗舰已失去了地位。现在它们中没有一家进入道琼斯股指,这在4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波音公司是仍留在道指中的传统工业企业之一,但它的地位也在迅速下滑。
过去两年来,波音公司经历了一桩又一桩丑闻,包括遭到监管和执法机构调查、737 MAX和787等机型故障频发、公司内部问题曝光者神秘死亡和无数索赔。现在,该公司在实施美国太空计划方面又遇到困难。
波音公司肯定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革,但目前人们尚不清楚该从何处入手。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美国工业巨头的衰落往往与国外竞争的加剧或整个行业的技术过时有关。但这些因素很难解释波音的情况,因为市场对飞机的需求依旧旺盛,该公司在全球只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空中客车公司,而且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也不太可能改变。
产业表现糟糕
英特尔和波音公司只是美国工业发展总趋势中的两个突出例子。
当然,该国的工业实力仍然雄厚并稳居世界第二,在许多高科技领域仍是世界第一。但若根据结果而非资金投入量来判断,美国的再工业化路线目前尚不成功。在美国过去四年设想的工业项目中,约四成的实施进度落后于计划。包括太阳能电池和其他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在内的新兴产业表现最为糟糕。
反映工业活力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过去两年来只在几个月里高于(代表增长的)50点。从表面上看,工业生产的确出现了少许增长,2023年的增幅为1.6%,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政策的结果,而非实际产量的真正增长。
最重要的一点是,未出现任何强有力的增长。近年来,许多人都在谈论这样一个情况:自2008年以来,美国乃至全体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均降至历史低点(上一次出现如此糟糕情况的时间是19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尽管服务业和采矿业的劳动质量因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而有所提高,但工业方面不存在这种情况。美国工业目前的劳动生产率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近5%。
从技术上讲,美国工业仍在扩张,但这是一种基于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的粗放型增长。这种增长虽然可以维持公司生存,但无法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美国显然将继续努力推进本国再工业化,但其结果目前极难预料。